忍者ブログ
All the better for seeing you
光の方へ。
Admin / Write
2024/09/13 (Fri) 17:48
展品介紹內容。

朱庇特胸像 Bust of Jupiter
大理石
创作于约公元2世纪
法尔内塞家族旧藏
Marble
2nd century A.D
Farnese Collection
眼前这尊朱庇特雕像在石材中散发出神圣的光辉,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罗马视角下的神明形象。古罗马神话深受古希腊神话影响,以希腊众神之王宙斯为蓝本,罗马神话中诞生了朱庇特这一众神之王形象,这充分展现了古罗马对古希腊文化与神话的深刻借鉴。在艺术创作方面,古罗马也大量吸收并模仿了希腊神祇的形象,极大地丰富了雕塑、绘画和建筑等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使得这一时期被誉为“希腊化时期”。
在罗马神话中,朱庇特是至高无上的神王,他不仅统治着神域与凡间,还是古老的天空之神,执掌光明与法律,稳坐古罗马十二主神之首的尊贵地位。在汲取古希腊文化精髓后,古罗马人巧妙地将朱庇特与希腊的宙斯相提并论,展现出两者的共通之处。罗马帝国时期的诗人们更是富有创意地将宙斯的神话故事改编并融入朱庇特的传说中,使得两者相互辉映。朱庇特的身世传奇,他的父亲是第二代众神之王萨图恩,而其母在晚期被尊为女神俄普斯。在俄普斯的巧妙设计下,朱庇特幸免于被其父萨图恩吞噬的命运,并在宁芙女神的呵护下成长。成年后的朱庇特英勇无畏,成功解救了被囚禁的兄弟姐妹,并联合独眼巨人与百臂巨灵,共同推翻了父亲萨图恩的残暴统治,成为第三代众神之王。
作为天界的统治者,朱庇特的血脉流淌在众多神祇与希腊英雄的体内,他们皆由他与诸位女神共同孕育。他手握雷霆之武,坚定地维护着宇宙的秩序,而公牛与鹰则成为他威严与力量的象征。他的兄弟涅普顿和普鲁托分别执掌海洋与地狱,而他忠诚的妻子则是美丽的婚姻与家庭女神朱诺。


双面雅努斯像Janus Two-faced  Herma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雅努斯是古罗马人在古罗马文化被称为“门户总管”,双面的雅努斯雕像也同时具有保护和祝福的意义。在古希腊艺术中,头像几乎都总会与人物躯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全身像。而古罗马的艺术则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特征,正如这件亚雅努斯双面头像,头像被直接地连接在石柱之上,并被然后安置在建筑的入口处,使其充当我们所熟悉的“门神”功用。
雅努斯是古罗马人的保护神,他通常被描绘成具有前后两个面孔或四方四个面孔的形象,意喻着能够同时关注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威胁和机会。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或住宅的大门上,常会刻有他的雕像。同时,他也是开端与终结之神,他的双面雕像象征着一切的开始和结束,以及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古罗马人往往会在结婚,出生等场合祭祀这位神袛。由于雅努斯是善始善终之神,古罗马人在每年第一天和每天清晨也都要向他祈祷,祈求诸事顺遂。此外,罗马士兵出征时,都要从象征雅努斯的拱门下穿过,之后发展成四方双拱门,后来欧洲各国的凯旋门形式也是由此而来。


沉睡中的丘比特 Sleeping Cupid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2世纪
法尔内塞家族旧藏
Marble
2nd century A.D
Farnese Collection
在古罗马神话中,相传丘比特是爱与美之女神维纳斯的儿子,他常常以赤身裸体的男婴儿形象出现,长大后则是一位15岁左右的英俊男少年的模样。他后背长有一对闪闪发亮的金色翅膀可以自由飞翔,这位可爱而又淘气的小精灵拥有自制的弓,促成爱情走向婚姻的金头神箭和中止爱情使之分手的铅头神箭。相传,拥有“银弓大神”称号的阿波罗看见同样拿着弓箭的小爱神丘比特便嘲笑说:“我的弓箭能够射杀大蛇,你的弓箭能做什么。”不服气的丘比特偷偷跟着阿波罗,当阿波罗走到河神的女儿达芙妮身边的时候,他将那支产生厌恶之情的铅箭射向达芙妮,然后他又向阿波罗射出了热爱的金箭,阿波罗立刻爱上了眼前的达芙妮,可达芙妮却急忙逃避阿波罗的追求,为了躲避阿波罗,达芙妮请求河神父亲将自己变成一棵月桂树。为了纪念达芙妮,阿波罗将月桂树作为自己的圣树,从此头戴桂冠的样子成了阿波罗的标志形象。这件雕像为古希腊风格的全身雕像,雕塑家通过细腻的雕刻手法,栩栩如生地呈现了丘比特在宁静中的肢体动态,展现出纯真而柔美的一面,仿佛在梦中唤起了爱与美的力量。


俄瑞斯忒斯在德尔斐浮雕Relief with Orestes at Delphi
大理石浮雕
创作于约公元前1世纪
赫库兰尼姆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B.C
Herculaneum
这件公元前一世纪创作的大理石浮雕描绘了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斯》中的场景,原为建筑的装饰附件。这件同时也浮雕反映了古罗马工匠在临摹古希腊浮雕时,除了忠实地复刻了古希腊浮雕中人物的身体比例及服饰等的要素之外,也开始注重人物脸部细节及表情的刻画,这是古罗马艺术语言开始出现转变的重要体现象征。
俄瑞斯忒斯是古希腊远征特洛伊的统帅阿伽门农的儿子,他的母亲因不满阿伽门农献祭女儿,便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将阿伽门农杀害,俄瑞斯忒斯也遭到母亲驱逐。长大后他弑母为父亲报仇,却招致复仇女神的纠缠,不得安宁,四处逃亡。最后,俄瑞斯忒斯在阿波罗的指引下来到雅典,寻求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公正裁判,雅典娜女神挑选了雅典最正直最睿智的市民担任法官,自任首席审判官,在阿瑞斯山开庭审理。投票表决结果却是有罪与无罪的票数相同,最后他得到雅典娜决定性的一票后被认定为无罪,重获自由,并返回迈锡尼担任首领。


墨丘利立像Mercury
湿壁画
第四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Fresco
Fourth sty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张该湿壁画出土于庞贝遗址的核心区域。该壁画画面采用了庞贝第四风格进行绘制,第四风格以装饰性和虚构性为特点,白色背景为画作提供了清晰的色彩对比,使墨丘利的形象更为突出。
墨丘利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商业、旅行、盗窃和畜牧之神,掌管商业和交通,在奥林匹斯山上担任诸神的使者和传译,对应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他常以年轻的面孔、手握魔杖、头戴翼帽、脚穿飞行鞋的形象出现。传说,墨丘利在罗马的地位极其崇高,他给罗马带来了繁荣与昌盛。罗马城刚刚建立的时候,人们就供奉墨丘利为城池的守护神,祈求商业之神能够令城市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墨丘利非常高兴并告诉虔诚祭拜自己的众人:“你们虽然不能像我一样飞翔,但是你们有车、有马、有运输工具,只要再有了四通八达的路,罗马城就会繁荣起来。”于是,人们根据墨丘利的神谕,建造了许多从罗马通往各地的道路。由此,罗马城的经济和文化盛极一时。后来的谚语“条条道路通罗马”亦由此而来。


宝座上的维纳斯Venus on the Throne
湿壁画
第四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Fresco
Fourth sty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幅副壁画出土于庞贝遗址,是典型的第四风格,画面极具层次感,。维纳斯神态优雅地坐在宝座上,爱神丘比特陪伴在左边,该这种构图形式成为欧洲艺术中神话题材绘画的经典构图形式之一。第四风格壁画以结构复杂、叙事性强、色彩华丽而著称,也被形象地比喻为“庞贝的巴洛克”,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壁画艺术的顶峰巅峰。
维纳斯女神,即维纳斯(拉丁语:Venus)是爱神、美神,同时又是执掌生育与航海的女神,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芙罗狄忒(Aphrodite)。拉丁语的“金星”和“星期五”等词都来源于他。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并被古罗马神话体系引申为古罗马宗教里的十二主神之一。在神话故事中,维纳斯是从海里升起来的。据说世界之初,统管大地的盖亚女神与统管天堂的乌拉诺斯结合生下了一批巨人。后来夫妻反目,盖亚盛怒之下命小儿子克洛诺斯用镰刀割伤其父。乌拉诺斯身上的肉落入大海,激起泡沫,维纳斯就这样诞生了。


宝座上的克瑞斯Cerere on the Throne
湿壁画
第四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Fresco
Fourth sty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幅副壁画出土于位于庞贝遗址的尼亚薇拉之家(House of Naviglio)的中庭,作品采用属于庞贝第四风格,描绘了座落在“庞贝红”背景中的谷物女神克瑞斯端坐于宝座上,背景色为经典“庞贝红”。在罗马帝国时期,“庞贝红”被广泛用于装饰府邸的壁画之中,并成为了罗马建筑装饰艺术的象征颜色。
在古罗马神话中,谷物女神克瑞斯可以使土地肥沃、植物茂盛、五谷丰登,也可以令大地枯萎、万物凋零、寸草不生,她的力量影响着世间的丰收与荒芜。相传,克瑞斯有个美丽的女儿,名叫普洛塞庇娜,是克瑞斯的掌上明珠。她被冥王普鲁托掳走带去了冥界,当克瑞斯在天神朱庇特的指引下找到女儿时,她已经吞下了冥界的一枚石榴果,无法回到人间。克瑞斯恳求朱庇特允许她下到冥界陪伴自己的女儿,但是为了万物的生长繁衍,朱庇特据绝了她的请求。绝望的克瑞斯从此不理世事,植物不再生长,到处是贫瘠的土地和饥饿的难民,代表死亡的黑色慢慢取代了生命的绿色。为了芸芸众生,朱庇特只能答应克瑞斯一年中有三个月可以下到冥界陪伴自己的女儿。自此以后,克瑞斯离开凡间的这三个月大地就不再产出,这也就是冬季的来历。


戏剧人像和尼罗河场景Nilotic Scene with Masks
马赛克镶嵌画
公元1世纪
维苏威火山区域出土
Mosaic
1st century A.D
Area of Vesuvius
这件马赛克镶嵌画原为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装饰物,展示反映了当时手工艺匠人高超的技艺,尼罗河景象场景元素凸显罗马帝国时期艺术多元化文化的特征。古罗马的马赛克镶嵌画是一项独特而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工匠们运用小块石材或玻璃片,通过精巧的组合展现出色彩及情节丰富的装饰图像。
屋大维·奥古斯都期间,古埃及也进入了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之内。古埃及的财富、传统艺术与宗教让古罗马人啧啧称奇,一时间,带有埃及元素风格的雕塑、绘画、马赛克镶嵌画与其他奢侈品风靡罗马帝国。


绘有鳄鱼和鸭子的尼罗河场景
Nilotic Scene with Crocodile and Ducks
湿壁画
第四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Fresco
Fourth sty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该壁画出土于庞贝遗址第二区4号的1.12号房屋,即朱莉娅·费利克斯之家,也属于庞贝为第四风格风格。画中画面运用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绘制了尼罗河景观及水生动植物,动物造型生动,画面背景色彩鲜艳而不失柔美,。构图上,动物造型生动,通过画面前景、中景及远景中之间动植物之间的相互遮挡关系,营造出类似于平面构成的装饰性的特点,颇有平面构成的意味。
尼罗河系列的风景绘画从一方面展现了罗马帝国时期文化中一个较为广泛的现象:即在奥古斯都时期之后,古罗马人突然对埃及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当时的画家巧妙地结合古罗马式风景画的窗套,用古埃及元素创造出一种田园诗般的异域景观。因而,眼前的这两幅湿壁画尽管画面的内容是尼罗河的场景,画家却并没有使用第三风格,也就是俗称的“埃及风格”进行描绘。眼前的两张湿壁画湿壁画绘有尼罗河流域的独特景观,包括鳄鱼和鸭子等水生动植物,生动再现了当时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面貌,画中巧妙的艺术构图和丰富的细节内容,也侧面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社会对异域文化的偏好。


斯芬克斯像桌脚Trapezophoros with Sphinx
青铜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Bronz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件文物出土于庞贝第六区阿拉·马克西玛之家,为支撑桌子的青铜构架(trapezophoros),该桌角以斯芬克斯的形象为基础,用“古希腊化”雕塑风格重新刻画了埃及文化中的狮身人面像。铸造工艺细腻。,展现了罗马帝国时期艺术的华丽和技艺的精湛,也体现了该时期的在艺术语言上的在审美与风格趣味上呈现多元性及开放性的特点。
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也常见于西亚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具有狮身人面的形象。罗马帝国时期也吸纳并沿用了这一形象,并将其融入到他们的艺术和建筑中。在古希腊神话中,关于斯芬克斯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天后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道路上,向过路的行人询问: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而晚上三条腿走路?谜语的答案是“人”。早上、中午、晚上分别比喻人的幼年、中年和老年。这个迷题后来被年轻的希腊人俄狄浦斯答对,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因此斯芬克斯后来被比喻作谜一样的人和谜语。


埃及风格场景Egyptian-inspired Scene
湿壁画
第三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赫库兰尼姆遗址出土
Fresco
Third Style
1st century A.D
Herculaneum
这幅湿壁画出土于赫库兰尼姆的“鹿之家”IV区21号,为第三风格壁画。罗马庞贝第三风格壁画盛行于公元前20年至公元1世纪初,因其大量地吸收古埃及艺术中的元素符号及古埃及、绘画与雕刻中平面化构图特征,与横带状排列的装饰性特点,因而也被称为“装饰风格”或“埃及风格”。这幅湿壁画以中央画面为主,两侧则展现了埃及风格的场景,包括各种栩栩如生的鸟类和水果。


墨丘利像Statuette of Mercury
青铜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Bronz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件公元1世纪铜质墨丘利小雕像出土于庞贝遗址,这尊雕像在造型上突出强调人体造型的肢体比例协调及肌肉健硕,并加上同时也加强了人物脸部及器物的细节的塑造,为古罗马时期对古希腊雕塑的仿制之作。该雕像手部可以上下活动,这种小型的墨丘利铜像在这一时期多为家庭祭祀之用。
墨丘利(Mercury)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商业、旅行、盗窃和畜牧之神,也是众神的使者,对应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Hermes)。墨丘利是古罗马神话中的信使神,负责传递神谕和联系人与神之间的信息。雕像呈现墨丘利的经典形象,年轻俊美,头戴翼帽,手持魔杖,象征交际和商业。这尊青铜雕像是一种家庭神明的象征,为家庭引入神圣元素,强调交流、贸易和神祇庇佑。


维纳斯的诞生 Venus Anadyomene
大理石
创作于约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维纳斯·阿纳迪奥梅涅,古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也是古罗马十二主神之一,她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维纳斯起初是意大利本土的果园女神,可以使果园丰收。她的罗马别名“穆耳忒亚”或许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山桃”或“番石榴树”,代表了她果园女神的身份。后来维纳斯被古罗马人与古希腊女神阿佛洛狄忒对应起来,因此维纳斯在后期成为美与爱的女神。在希腊神话中,维纳斯诞生于爱琴海的波涛之中,一生下来就已成年,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须面对死亡将至的暮年,她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之美的象征。关于维纳斯的传说是历代文学家钟爱的创作题材之一,其中最为感人的是莎士比亚为她撰写的一首长诗,诗歌中维纳斯爱上了美男子植物神阿多尼斯,可他却在打猎时遭遇不测,维纳斯悲痛欲绝,眼泪滴落在白玫瑰上,白玫瑰变成了红玫瑰。从此,红玫瑰代表了热恋和深深的爱意。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的故事也体现了普通民众对于爱情的美好愿望。


年轻的巴克斯头像
Herma as a Young Bacchus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巴克斯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和植物神,这座头像为典型的罗马帝国时期的肖像艺术风格,相比起古希腊时期神祗形象的那种被高度修饰后所呈现的模式化脸部特征,这件石雕上脸部肌肉的细节都被生动再现如实地刻画出来,使让神话中巴克斯形象的形象具有了真实人物的形象特点。当观看者与这件巴斯克头像雕塑对视的时候,巴克斯似乎就活灵活现地在面前一般。
巴克斯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和植物神,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Dionysus),代表着生命的繁衍、欢乐与放纵。大家所熟悉的酒神故事发生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酒神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当宙斯以真实面目见爱人塞墨勒时,天神身上的闪电之火不幸点燃了宫殿。塞墨勒被璀璨之焰烧死时,狄俄尼索斯还只是个没足月的婴儿,宙斯将他救出并缝在自己的大腿里等待他正式出生。所以他名字有“宙斯的瘸腿”之意。出生之后,几经周折,他被寄托给山林仙女们,由仙女精心地哺育他长大,而半人半羊的山林神-西勒诺斯则是他的养父和老师,教育并伴随他旅行。他掌握了有关自然的所有秘密以及酒的历史,教会人们种植葡萄和酿出甜美的葡萄酒。酒神和他的侍从们肆无忌惮地狂笑,漫不经心地喝酒、跳舞和唱歌,所到之处遍布乐声、歌声、狂饮。因此他的形象经常被描绘为头戴葡萄藤冠冕,手持葡萄酒杯或酒神杖,周围常伴有狂欢者,豹子、蛇、鸟等动物以及葡萄树等植物。


狮鹫桌撑Trapezophoros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件大理石雕桌撑(Trapezophoros)出土于庞贝遗址,它曾经是一个桌台的支撑脚,但并不妨碍我们今天将它视作为一件精美的雕塑。古罗马的造型艺术常与实用功能器相结合,使得“审美”与“功能”这两种有时候较为难以平衡的因素被同时结合在一起起来,这种构成模式而这正是罗马帝国时期艺术语言的鲜明特征。
器物左右各雕刻了一只翅膀展开的狮鹫通雕,器身则以浮雕的手法雕刻一对相向而顶角对抗的山羊,呈现出纹章般的对称美。狮鹫是一种长有狮子的躯体与利爪、鹰的头和翅膀的生物,它的起源无从得知,最早关于狮鹫兽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古巴比伦-亚述神话中。在古希腊神话中,狮鹫为众神之王宙斯、太阳神阿波罗以及复仇女神涅梅西斯拉车,而为涅梅西斯拉车的狮鹫兽与其同族毛色不同,通体漆黑就像只乌鸦。在这件精美的大理石雕桌撑中,或许狮鹫代表了神秘、力量和守护,而山羊则可能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丰收。


大理石雕烛台座底Candelabrum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座大理石雕烛台座底出土于庞贝遗址,也反映了罗马帝国艺术语言中实用与审美高度结合的特点,这件个用于照明的烛台的基座上,分别以浮雕的方式用古希腊人物造型艺术风格刻画了阿波罗、展翅的神圣女神尼刻和一位女祭司的形象,使得让一件日常所用的照明器具也同时兼具了审美性作用。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阿波罗被视为文艺之神、光明之神,拥有修美的身段,超高的才华。他的威慑和雄武,又同他的典雅和俊美相契合,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男性美的象征。他常以头上戴着用月桂树、爱神木、橄榄树或睡莲的枝叶编织的冠冕,弹奏七弦里拉琴或者携带弓箭与箭筒或是金剑的形象出现。胜利女神尼刻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维多利亚,她的经典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衣袂飘然,像从天徜徉而下,透露出力量和健康,表现了胜利和与之而来的喜悦。她并不仅仅象征战争的胜利,而是代表着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尤其是竞技体育领域中的成功。因此她被认为是带来好运的神祇,经常作为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在2004的雅典奥运会,以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奖牌的正面用的是胜利女神形象。


镂空青铜凳Stool
青铜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Bronz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座青铜凳子出土于庞贝遗址,制作于公元1世纪。凳子呈现出精湛的工艺和强烈的装饰性,其镂空设计显示了制作者高超的技艺。凳子形态别致,不仅具备实用性,而且在工艺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色,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圣杯式大口酒杯Chalice Crater
青铜
公元1世纪
维苏威火山区域出土
Bronze
1st century A.D
Area of Vesuvius
这件圣杯式大口铜质酒杯出土于维苏威遗址,其独特之处在于方形底座上雕刻着狮爪,呈现出古典而华丽的风格。这种圣杯式酒杯通常被设计成底部宽大而口部狭窄,有利于保存液体的温度和香气,也是罗马帝国时期“酒神文化”一部分。这件酒杯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是彰显社会地位、审美品味及宗教追求的象征,展示了罗马帝国时期节庆、典礼及私人宴饮文化中对奢华和寓意的多重追求。


银汤勺Spoons Set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及赫库兰尼姆遗址出土
Silver
1st century A.D
Pompeii and Herculaneum
这组精美的银制汤勺,出土于历史悠久的庞贝和赫库兰尼姆遗址,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是那个时代餐桌文化的珍贵见证。在罗马帝国时期,餐桌礼仪与餐具的使用变得日益讲究,这些汤勺已与我们今日使用的餐具相近。汤勺的设计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它们的形状优雅,线条流畅,勺头部分适中,便于舀取食物,而勺柄则经过精心打磨,握感舒适。
罗马帝国时期,银制餐具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这些汤勺不仅用于日常的餐饮活动,更在宴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主人对宾客的尊重和款待。它们也是罗马文化、艺术和工艺的完美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品质。


银棕榈叶装饰浅酒杓Simpulum Decorated in Relief with Palmettes
公元1世纪
赫库兰尼姆遗址出土
Silver
1st century A.D
Herculaneum
这件银质浅酒杓于赫库兰尼姆遗址出土,刻有棕榈叶装饰,为公元1世纪的银器。其底座上以刻划手法增添层次,呈现独特的浮雕效果。这件文物可以侧面反应了罗马帝国时期“酒神文化”的缩影,我们在“宴饮”单元的所展出《女性宴会场景》湿壁画中,也能在前置的女子手中看到相同样式的器具,这也展示了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精湛,还通过棕榈叶的图案诠释了当时文化和宗教符号。富有艺术的设计感,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银器在艺术表达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银葡萄叶纹康塔罗斯酒杯Kalathos with Grapevine Leaves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Silver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件出土于庞贝遗址的银质康塔罗斯酒杯,制作于公元1世纪,器物表面采用双层镀金工艺,杯身以葡萄藤叶纹样为装饰,呈现出罗马帝国时期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杯底铭文(CIL X, 8971)和手写体铭文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器身的葡萄叶纹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大自然的崇拜。葡萄叶在罗马帝国时期文化中常常与丰收、富饶和庆祝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成为装饰艺术品的常见元素。双层镀金技术是罗马帝国工匠运用的一项高级技艺,通过在银器表面覆盖一层黄金,使其呈现出金光闪闪的效果,提升了器物的视觉吸引力,显示了罗马帝国时期精湛的工艺技术水平。


银“亚马逊战役”场景装饰康塔罗斯酒杯Kalathos with Amazonomachia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Silver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一件康塔罗斯酒杯是一个套件:在带有把柄与浮雕花纹的杯子内,还套有着一件尺寸略小的素面银杯。
《亚马逊战役》(Amazonomachia)是描绘亚马逊女战士与其他角色之间激烈战斗的主题,是古代艺术中的常见题材之一。在这个银制酒杯的外部,工匠以精湛的银器工艺刻画了《亚马逊战役》的生动场景,画面生动描绘了一名亚马逊女战士挥舞着斧头和盾牌,袭击着手持另一名女战士头发的忒修斯,整个场景在雅典战士掌握女战士马匹的画面中达到高潮,呈现了古代英雄传说的生动场景。
康塔罗斯酒杯是古希腊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特有的饮酒器皿,尤其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陶器艺术中。这种酒杯通常有一个较深的碗状容器,可以容纳适量的葡萄酒,而且往往带有一个手柄,便于持握。康塔罗斯酒杯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内壁上经常装饰有精美的彩绘图案,在古希腊化的宴饮文化中,康塔罗斯酒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社交和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古罗马在征服希腊后,逐渐接受了古希腊式酒会,也一并继承了这种器具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状和风格也发生了与所在地文化相调试的变化。
这件康塔罗斯酒杯是艺术与实用器的结合,设计上突显了罗马帝国时期对艺术的重视,独特的形状和装饰不仅满足了实用性需求,体现社会的审美趣味,强调了罗马帝国时期文化对于英雄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热爱。


银贝壳形容器Pair of Shell-shaped Vessels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Silver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对贝壳形银质容器,制作于公元1世纪,出土于庞贝遗址埃皮格拉姆之家(House of the Epigrams)的V座1号18室。这对银质容器以贝壳为设计原形,贝壳作为海洋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孕育和无尽的循环,这一元素在当时的造型设计中颇受欢迎。
这对容器精致的造型和细腻的纹路不仅展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也透露出罗马帝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容器中央雕刻的同心圆环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性的元素。在罗马帝国的宗教和艺术传统中,圆环经常被用来象征宇宙的无限循环和神秘力量。它被认为寓意着宇宙之神的无穷奥秘,体现了人们对宇宙秩序和神秘力量的敬畏与探索。这种象征意义在当时的器物中屡见不鲜,是罗马帝国时期艺术与生活完美交融的一个缩影。


植物纹装饰带柄银盘
Silver Patera with Handle Decorated with Plant Shoots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Silver
1st century A.D
Pompeii
庞贝遗址中出土的这件银盘,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盘柄上雕琢的植物芽纹饰,栩栩如生,充满着自然的韵律和美感,展示了罗马帝国时期工匠们非凡的技艺和创造力。这一设计不仅巧妙地平衡了器物的功能性和审美追求,更体现了古罗马文明对于艺术和生活功能器具的追求,某种程度上与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设计中所提倡的“形式服从于功能”的方式相似。


椭圆形带把手银水壶Oval-shaped Jug with Vertical Handle Featuring Arched Banding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Silver
1st century A.D
Pompeii
庞贝遗址中发现的这件椭圆形带把手的银水壶,属于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银器。银器制作在罗马帝国时期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又是彰显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其独特设计体现在把手与瓶身交接处的弓形带状条纹,为整体增色不少。此外,装饰精致、风格独特的有机元素巧妙融入把手和瓶身连接点,呈现出别致的美感。此银壶不仅见证了罗马帝国时期高超的工艺造诣,也深刻体现了实用与审美并重的艺术追求。





身着托加的男子雕像Statue of a Togatus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赫库兰尼姆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Herculaneum
托加(togatus)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传统外袍,通常由成年男性穿着,是古罗马公民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这尊雕像描绘了一位身着托加的男性,可能是一位重要的公民、政治或社会领袖。雕塑家通过细致雕琢的面部表情和服饰来展现雕像所代表的人物的社会地位。雕像的制作材料为大理石,这是罗马帝国时期雕塑中常见的材质,通过精湛的雕刻工艺,展示了雕塑家在艺术技巧上的高超水平。这件高大的作品可以被视作罗马帝国特定社会群体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生动体现,通过观察雕像的表情、手势和体态,可以推测出这位男性社会地位显赫。这种形态的雕像在罗马帝国时期艺术中常常被用来传达个体的威严和权威。

披衣女子雕像Draped Female Figure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件出土于庞贝遗址的披衣女子大理石雕像可能是一位贵族女性或神话中的女神,她身着华丽的披风,披肩垂至双臂。古罗马女性在社会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但相比以往西方历史中的女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个别女性会被赋予神圣色彩,人们极力称颂她们的美德,甚至个别女性开始拥有公民身份。罗马帝国的贵族女性也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受过教育的女性也当时的社会里十分受尊敬。这件雕像是罗马帝国时期雕塑艺术中女性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雕塑家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栩栩如生的表现手法,尤其在披风的褶皱、细节处理以及肖像面部表情都展现了高超的技艺。这件雕像可能作为艺术品和装饰品被放置在府邸、花园或神殿中,进一步凸显了当时社会对于美的崇尚及社会中女性的审美标准和礼仪之美。


狄摩西尼胸像Portrait of Demosthenes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尊狄摩西尼大理石胸像出土于庞贝遗址的罗马帝国时期雕塑。狄摩西尼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演说家之一,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他以卓越的雄辩技巧和对雅典民主的热爱而闻名。这件肖像很有可能以他在思考或演说时的形象为基础,雕刻家试图通过精湛的雕刻技术艺术捕捉狄摩西尼的面容和个性,并通过大理石的质感和细腻的雕琢,以呈现出他深思熟虑、表情凝重的形象。,这件作品展现也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对于罗马帝国时期在古希腊文化题材作品上的处理风格造型艺术延展。
狄摩西尼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演说家之一,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他以卓越的雄辩技巧和对雅典民主的热爱而闻名。在雄辩术高度发达的雅典,无论是法庭里、广场中、还是公民大会上,经常有经验丰富的演说家的论辩,演说者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用词和动作,都会引来讥讽和嘲笑。而天生口吃,嗓音微弱,略有耸肩的狄摩西尼似乎没有一点演说家的天赋。为了成为卓越的政治演说家,他做出了超过常人的努力,进行了异常刻苦的学习和训练。他研究古希腊的诗歌、神话,背诵优秀的悲剧和喜剧,探讨著名历史学家的文体和风格,努力提高政治、文学修养,最终成为雅典最具雄辩的演说家之一。他刻苦努力练习演说的故事也成为了激励后人奋进的典范



伊壁鸠鲁胸像
Portrait of Epicurus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他提出了以快乐为目标的哲学思想。,这件大理石胸像显然是为了纪念他的思想而制作的,并采用用罗马帝国时期的雕塑风格重塑了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家的形象。除了使人看到这件肖像便可以想起伊壁鸠鲁。雕塑家还通过对面部如头骨特征、眼部肌肉、皱纹等细节的雕刻,从而捕捉到了他的哲学家气质和智慧。
伊壁鸠鲁是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他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主张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提出了以快乐为目标的伦理学思想。公元前306年,他定居雅典并置购房产花园办学,该学校也被称为“伊壁鸠鲁的花园”。花园的大门上刻有题词“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除雅典公民外,外邦人、奴隶、女性等不具有公民权的平民也可以就学,伊壁鸠鲁学派就此逐渐成型。他的思想影响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并对17至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以及近代社会契约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伪塞内卡胸像
Portrait of the Pseudo-Seneca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件伪塞内卡雕像出土于庞贝的IX区5号庭院。这尊雕像原被认为是对哲学家塞内卡的描绘,但随后的研究表明塞内卡本人很富态,是典型的贵族形象,而并非眼前雕像这般形容枯槁。这个形容枯槁的肖像,更像是塞内卡哲学思想——崇尚德行和节俭的一种理想化身。
在中国,这个雕像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叫《海盗》,几乎每位美术考生都曾画过《伪塞内卡雕像》的素描,这尊肖像具有清晰的轮廓和丰富的细节,对于美术初学者来说,它是一个绝佳的临摹与绘画对象,成为绘画学习的经典范本之一。由于其描绘的苍老干瘦特点,它在国内普遍被戏称为“海盗”。



提比略胸像Portrait of Tiberius
青铜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Bronz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件提比略青铜胸像,沿用了奥古斯都时期带来的“理想化”肖像特征模式,让提比略的标准形象永远停留在年轻时期。同时,这件雕像面部刻画也并未忽略了或弱化年轻提比略的面部细节、肌肉结构和表情,艺术家甚至在眼白处采用鎏银工艺,并曾并在眼珠正中处的高光点上曾镶嵌上有琉璃或宝石,使以便这件胸像在阳光照射下,既可以展现提比略他的深沉与威严,也并可以为人物形象增添神性的暗喻。
提比略,全名提比略·恺撒·奥古斯都(屋大维·奥古斯都之子,拉丁语: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公元前42年11月16日—公元37年3月16日),原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或提比略·尤里乌斯·恺撒(Tiberius Claudius Nero或Tiberius Julius Caesar),中文又译作提庇留或提贝里乌斯。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14年9月18日-公元37年3月16日在位。公元14年,奥古斯都驾崩,提比略继承由奥古斯都缔造的帝国,借由联姻关系,成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之继承人。提比略个性深沉严苛,执政时期并不受到臣民的普遍爱戴。执政后期,由于党派与家族之间的斗争、阴谋,使得他采用残暴的手段对付政敌与亲族。在古罗马的古典作家笔下,他的形象被定位为暴虐、好色。但是,近代学者根据帝国当年的安定景象与文献铭刻等史料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提比略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由于与元老院与家族的关系紧张,公元26年,提比略退隐卡普里岛,自此再未返回罗马,但他从未放松对政局的控制。公元37年3月16日,提比略于卡普里岛驾崩。 



马克·奥勒留肖像Portrait of Marcus Aurelius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2世纪
圣玛丽亚-卡普阿韦泰雷遗址出土
Marble
2nd century A.D
Santa Maria Capua Vetere
马克·奥勒留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著有《沉思录》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哲学家皇帝”。这件大理石雕塑是他的中年标准肖像之一,仿佛透露出这位具有哲学家和文学家气质的皇帝的内心的思考和忧郁,在众多罗马帝国皇帝肖像中这是第一次。,雕塑家大胆地突破了古罗马写实主义传统及奥古斯都执政以来罗马帝国肖像的理想化框架,将这位“哲学家皇帝”的个性、思想、忧郁乃至灵魂都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马可·奥勒留活动于公元二世纪的罗马,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作为晚期斯多葛学派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五贤帝”的最后一位,此后的罗马帝国不可遏止地走向衰落,所谓“三世纪危机”正是其体现。假如要在罗马帝国时期找出一个最符合柏拉图心中完美的君主,那一定是马克·奥勒留,他有着一切符合柏拉图理想的优良品德。但是,他留统治罗马帝国时期,战争的痛苦、瘟疫的肆虐都触动作为帝王的马克·奥勒留,在这看似悲伤、痛苦的现实中,奥勒留开始探寻着追求自由、实现美德的方法,以到达理性与命运的终点。他的代表作《沉思录》传承了斯多葛学派的精神,再根据对现实的思考而整理而成,他写这本书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流传后人,而是用于以用于不断地反思、警醒自己,却让后人可以从中学习到了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马克·奥勒留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位皇帝,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他以其睿智的统治和哲学家身份而闻名,著有《沉思录》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哲学家皇帝”。《后汉书》称他为大秦王安敦。公元166年,他遣使汉朝。眼前的这件大理石雕塑,作者大胆地突破了共和国时期的写实主义传统及奥古斯都执政以来肖像艺术的理想化框架,将这位统治者的个性、思想、忧郁乃至灵魂都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众多罗马帝国帝王像中这是第一次。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阿格里巴胸像Bust-portrait of Agrippa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件阿格里巴头像用大理石雕琢而成,出土于庞贝遗址的“神秘别墅”(Villa dei Misteri)。肖像头部刻画细腻,显示出雕塑家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熟练,头像的面部轮廓、肌肉走向、骨骼结构和比例非常精准,面容呈现出深邃的眼眸、坚毅的鼻梁和沉稳的嘴角,突显了对阿格里巴人物形象及精神的高度理想化,彰显出人物的睿智与权威,这也是罗马帝国雕塑的重要特点。
雕像所处的“神秘别墅”的特殊位置也赋予了这一作品额外的历史意义。阿格里巴作为奥古斯都的重要盟友和女婿,他在早期便显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他的肖像在当时常被用于宣扬政治联盟和家族荣耀。除此之外,阿格里巴在建筑学上也颇有造诣。公元前33年,他利用他的建筑学知识之优势当选为营造官。在他的任职期内,罗马城市市容大为改观。他组织修复与建造输水道、扩大与清理地下水道、建造公共浴室与廊柱以及规划花园,鼓励艺术品的公共展览。他组织修建了罗马万神殿,虽然这座万神殿毁于公元80年,但是后来哈德良皇帝利用阿格里巴的设计图样建造了他自己的万神殿,今存于罗马。



韦斯帕芗肖像Portrait of Vespasian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一世纪 
法尔内塞家族旧藏
Marble
1st century A.D
Farnese Collection
这件韦斯帕芗大理石雕头像肖像刻画了罗马帝国“四帝之年”时期的第四位皇帝。雕塑家通过对细节的雕刻,试图捕捉韦斯帕芗的人物个性。这件雕塑反映了罗马帝国的时期肖像艺术的变革:逐渐摒弃了希腊式理想化审美,而转向更为写实的风格,与试图展现真实的人性。一些不符合古希腊式完美人物形象审美的特征,如肥胖和残缺,也都被纳入肖像创作的范畴,也反映了此时对于雕塑的审美及功能需求的变化。
公元68年,罗马帝国著名的暴君、第五任皇帝尼禄的逝世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王朝、由奥古斯都开创的朱里亚·克劳狄王朝至此终结。随后帝国局势陷入动荡,公元69年,罗马帝国先后出现了四位皇帝。最终,韦斯帕芗结束了纷扰的“四帝之年”,成为了罗马帝国第九任皇帝,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王朝——弗拉维王朝,他致力于使罗马帝国恢复往日的和平有序的基础上,并一步步使罗马帝国重新焕发了空前荣光。。他在任期内展开了一连串社会秩序的重建与财政整顿措施,奖励修辞学与文法教师,慷慨地资助各类娱乐事业,稳定了罗马帝国局势。



女性宴会场景Fresco with Scene of Female Banquet
湿壁画
第四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Fresco
Fourth sty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湿壁画描绘了罗马帝国时期一个由女性主导的宴会场景,呈现了一场富有雅致与娱乐的希腊式酒会。画面为第四风格,展现了罗马帝国时期壁画艺术风格的特征。
在画面中央,一位贵族女性举起尝酒勺,她面容侧向,发饰华丽,身着黄色裙装,彰显了她的高贵身份和优雅风采。她的动作表现了对宴会礼仪的遵循,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社交场合的优雅与魅力。在她左前方,另一位贵族女性优雅地侧卧在躺椅上,头戴花环,面容慈祥,可能是宴会的主人或者贵宾,她与举酒女性共同构成了画面的核心。
在画面的右侧,来自异域的音乐家们正在演奏,其中一名女性乐师昂首挺胸,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而一名男性乐师则目视前方,可能在观察宴会的其他参与者,这突显了罗马帝国时期社交场合中音乐与娱乐的重要性。画面的左后方,两位身着古罗马服饰的女性仆人正在拉开遮挡的幔子,向宴会中心窥视,显示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仆人的地位。这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以及宴会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性。
画面所呈现的华丽场景和丰富细节,贵族女性的参与、服饰的华丽、音乐的演奏以及异域文化的融合,展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礼仪,共同构成了罗马帝国宴会文化的丰富多彩,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社会的繁荣与多元化。



低足玻璃盘Low Foot Glass Plate
玻璃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Glass
1st century A.D
Pompeii
罗马帝国时期的宴会是一场调动了味觉、视觉等诸多感官的盛宴,也是一门艺术。琳琅满目的食物种类令人目不暇接,从珍贵的海鲜、肉类到多样的蔬果、甜品,每一道菜肴都经过精心烹饪,呈现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这种对美食的极致追求不仅满足了罗马帝国时期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在无形中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更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多元一体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的深度。
同时,宴会上的餐具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庞贝与赫库兰尼姆遗址出土的各式餐具,包括玻璃、陶器、银器等,工艺精湛,设计独特,为我们呈现了罗马帝国时期在器物功能性与审美趣味性上相结合的实用主义精神。



“Isings type 51b型”带把圆形玻璃瓶Isings Type 51b Bottle with Cylindrical Body and Rounded Rim Tapering Outwards towards the Head
玻璃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Glass
1st century A.D
Pompeii
"Isings type 51b"是指由荷兰考古学家Hendrik Isings所创造的一种分类系统,用于分类和描述出土古代玻璃器皿。在这种分类系统中,每种类型都有一个特定的编号,帮助考古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代玻璃器皿的特征和变化。在此,"Isings type 51b"指的是在庞贝遗址中根据Isings分类系统中的第51b类别而分类的玻璃器皿。



斜向条纹玻璃杯Glass Decorated with Oblique Ribbing
玻璃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Glass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款出土于庞贝遗址的斜向条纹装饰玻璃杯,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模具压成型技术制作而成,也称作模具吹制法。工匠们会先准备一个模具,该模具通常是由陶土或石膏制成,内部刻有玻璃杯的形状。然后,他们将熔融的玻璃液倒入模具中,再通过吹管向模具内吹气,使玻璃液贴合模具内壁形成所需的形状。待玻璃冷却固化后,再从模具中取出,最后进行精细的打磨和装饰。



跳舞女祭司纹八角形温泉浴室天花板马赛克镶嵌画部件Ceiling Decoration for a Thermal Room with a Dancing Female
灰泥
公元1世纪
赫库兰尼姆遗址出土
Stucco within a Mosaic Frame
1st century A.D
Herculaneum
古罗马时期女祭司,作为职业妇女活跃于古罗马的社会生活,却肩负着让古罗马宗教继续存在、兴盛的重任,她们侍奉圣火维斯塔女神,这群女祭司即为维斯塔贞女。在古罗马,维斯塔贞女拥有比一般女性更多的特权,她们常与朱庇特大祭司并提,甚至神圣的共食婚亦须有二者的参与。
尽管我们现在看到起来这两件出于赫库兰尼姆遗址的灰泥制温泉浴室天花板八角形马赛克镶嵌画部件中减重的浮雕部分都呈现为单一的泥灰色,但在其创作时期,却是色彩斑斓、生动逼真的。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史专家得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还原这些艺术品的原始风貌。光谱分析技术,能够识别出材料中含有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推断出这些镶嵌画在制作时可能使用的了哪些颜料和制作工艺,。使得我们得以重新了解到这些作品的原始色彩,并重新理解罗马帝国时期的视觉特征和审美理念。
重新找到“失去的颜色”的两种重要方法:
1. 光谱分析技术:
光谱分析,特别是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拉曼光谱,被广泛用于分析古代艺术品的材料和颜料成分。
通过非破坏性的方式,这些技术可以检测出马赛克中使用的各种矿物质和颜料,如天然矿物颜料(如青金石、朱砂等)或是人造颜料。
光谱数据不仅可以帮助识别颜料,还能提供关于颜料来源、制造工艺和使用年代的重要线索。
2. 化学测试:
化学测试通常涉及微量样本的提取和分析,以确定颜料的化学组成。
这些测试可能包括质谱分析、色谱分析或其他先进的化学分析方法,用以检测颜料中的有机和无机成分。
这些数据对于了解颜料的稳定性、褪色原因以及可能的修复方法至关重要。


忒修斯和阿里阿德涅Theseus and Ariadne
湿壁画
第四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Fresco
Fourth sty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忒修斯和阿里阿德涅》的故事是整个西方美术史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之一。
忒修斯(Theseus)是传说中的雅典国王,他的事迹在古希腊神话中占据重要地位。忒修斯以其英勇和智慧闻名,他剪除了很多著名的强盗,解开了米诺斯的迷宫,并战胜了米诺陶诺斯。
忒修斯和阿里阿德涅的故事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关于爱情、冒险的经典故事。忒修斯和阿里阿德涅在古希腊神话中是紧密相关的。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的母亲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被幽禁在一座迷宫里。忒修斯作为雅典的王子,发誓要为民除害,因此自愿作为贡品来到克里特岛。在这里,他遇到了阿里阿德涅,并爱上了她。阿里阿德涅对忒修斯也产生了爱意,并决定帮助他逃脱迷宫。她给了忒修斯一把魔剑和一个线团,线团的一端系在迷宫的大门上,这样忒修斯在进入迷宫杀死怪物后,可以顺着线找到出口。在阿里阿德涅的帮助下,忒修斯成功地杀死了怪物并逃出了迷宫。
然而,尽管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们的爱情故事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在逃离克里特岛后,忒修斯曾承诺要娶阿里阿德涅为妻,但他后来反悔了,将她遗弃在了一个无人的荒岛上。阿里阿德涅在绝望中哭泣,最终被众神同情并带到奥林匹斯山,与酒神狄俄尼索斯结婚。



阿波罗与达芙妮Apollo and Daphne
湿壁画
第四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Fresco
Fourth sty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阿波罗和达芙妮源的人物原形都源自古希腊神话,但是画面中所描绘的故事却是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所创作的。在这幅第四风格湿壁画的画面中表现了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就开始变为一棵月桂树动势和变化的过程。在古希腊神话中在故事神话中,阿波罗被丘比特的爱神之箭射中,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然而达芙妮却被丘比特的憎恶之箭射中,对阿波罗的追求深感厌恶。在阿波罗不断的追逐中,达芙妮最终请求父亲将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以此逃避阿波罗的爱意。这幅第四风格湿壁画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用了鲜艳的画面色彩鲜明、色色差上行程对比强烈,作者画家似乎希望通过色彩赋予了人物形象鲜明的个性和情感,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层次、明暗对比,呈现出轻盈的动态美,将神话故事的情感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观者仿佛看到当阿波罗触碰到达芙妮,她变为月桂树的瞬间。



装有蓝色颜料的碗Bowl with Blue Pigment 
陶器和颜料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Pottery and Pigment
1st century A.D
Pompeii
青铜圆规和青铜矩尺是在这一时期建筑和绘画中广泛使用的工具,体现了古代技术工匠对于几何学和精确测量的精通,为这一时期的艺术提供了创造复杂几何形状和维持作品比例的手段。含蓝色颜料陶制碗,表明罗马帝国时期在颜料制作方面高超的技术水平,能够从自然资源中提取并制作成型的颜料,使颜料成为这一时期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这些便捷的绘图工具的出现,也使得画家可以扩大了绘画的空间与距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候湿壁画艺术的发展。



西勒诺斯喷泉雕像Statuette of Silenus
大理石
创作于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件西勒诺斯喷泉雕像就是一个古罗马时期色彩应用的典型的例子,这座白色大理石雕塑下方还残留着红色颜色的痕迹。雕塑家曾使用了鲜艳的颜色来描绘西勒诺斯的皮肤和衣物,很有可能使用了就是与西勒诺斯密切相关的酒神西勒诺斯狄俄尼索斯的象征色:红色和紫色,以强调西勒诺斯作为酒神养父和老师师傅的身份和地位。同时,鲜亮的颜色也会使得这座雕塑在花园喷泉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西勒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山林之神,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养父和师傅,森林诸神的领袖,他能知古察今,预言未来,对狄俄尼索斯多有教益。在艺术作品中,西勒诺斯常被描绘成为一位秃顶老人,他长有一个肥厚的鼻子、一副大胡子。他喜欢饮酒,而当饮过酒之后也就有了预言的才能。



戏剧面具式装饰Comedy Mask
大理石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Marb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尽管现在许多古罗马时期文明的大理石雕像和面具给我们留下了纯白色的印象,但实际上,这些作品大多曾经都布满了彩色的绘饰,它们被涂上了各种颜色,以便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罗马帝国时期,这种戏剧面具不仅作为仅是舞台道具,同时也是常见重要的建筑装饰附件,这些面具的设计往往非常精致,充满了象征意义,颜色为作品增添了视觉上的吸引力,还可以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传达了戏剧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黑色背景女性侧面像Female Portrait in Profile against a Black Background
湿壁画
第三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赫库兰尼姆遗址
Fresco
Third style
1st century A.D
Herculaneum
这幅名为“黑色背景女性侧面像”的湿壁画,展现了庞贝湿壁画的第三风格的特点,具有浓烈的装饰化风格及异域化特征。画中女子也具有典型非罗马式的特征,这幅壁画以黑色为背景,通过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女性侧面轮廓,侧面轮廓勾勒出女性的柔美和神秘。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社会对异域、边疆文化的迷恋,体现了当时对于时尚和美的独特理解及对于女性美的理想化审美标准。



持扇女子坐像Female Figures with Fan
湿壁画
第三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斯塔比艾遗址出土
Fresco
Third style
1st century A.D
Stabiae
这幅湿壁画展示了罗马帝国时期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女性衣着时尚、妆容精致、手持扇子,坐姿优雅,似乎在休闲地享受着时光,展现了她们的典雅和美丽。这种形象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女性对于个人形象和时尚的重视,反映了她们对于美的追求和社交生活的参与。同时,也可以体现当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她们作为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提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湿壁画技法生动地展现了罗马帝国时期女性的生活场景、衣着时尚和社会角色,反映了她们对于时尚和美的独特理解。



圆形女子侧像Medallions with Female Portraits
湿壁画
第三风格
绘制于公元1世纪
赫库兰尼姆遗址出土
Fresco
Third Style
1st century A.D
Herculaneum
这对女子侧像湿壁画中的女性形象被描绘在圆形背景中,而另外的一个人物形象,因为图像的磨损,而无法判断这一组图像的具体意味。但是根据图像的传统,这一堆人物肖像极有可能是一对男女的肖像组合。
黄色颜料的运用为她增添了高贵和典雅的氛围,黄色代表了活力和生命的力量,女性形象仿佛被置于光明之中,可能被视为对她们在社会中重要性和力量的一种象征性展示。画中女性形象的头饰,耳饰、发型及妆容等信息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社会中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社会地位,展现了他们对于时尚和奢华生活的向往。



蓝玻璃鸽子形膏油瓶Dove Unguentarium 
玻璃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Glass
1st century A.D
Pompeii
鸽子作为和平、爱情和美好的象征,在罗马帝国时期可能还承载着更多的宗教或哲学寓意。这也印证了,古罗马文明进入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仅仅关注物品的实用性,也非常注重其审美价值。罗马帝国时期的繁荣为艺术和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玻璃作为一种特殊的材料,具有透明、光泽度好等特点,使得玻璃器皿制作的膏油瓶更加美观和具有吸引力。同时,蓝色玻璃的制作还需要添加特定的金属氧化物来实现,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当时玻璃制作技艺的精湛。



球形香膏瓶Aryballos
青铜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Bronz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个香膏瓶由青铜精心铸造而成,呈现出优雅的球形外观,并配备有装饰精美的执柄,既方便了使用者把握,又增添了装饰美感。青铜材质的选择不仅因为其耐用性,还因为这种金属在古罗马时期易于获取和加工。
所谓“香膏”(Unguentum),在罗马帝国时期时期,通常指的是一种用于涂抹皮肤或头发的香料混合物,来源于地中海西岸地区,它可以是固态或半固态的,与今天香水的功能类似。这种香膏主要由动植物油脂、香料和药物混合制成,具有芬芳的气味和一定的滋润、保护作用,是当时女性甚至男性日常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仪式中,香膏有时被用作神圣的油膏,涂抹在信徒的身上或用于祭祀,象征着净化、神圣和保护。使用香膏也是社交地位的一种体现。贵族和上层社会的人士通常会使用更为昂贵、香气更为复杂的香膏,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品味,因而成为一种风尚。



狮首执柄银镜Mirror with Configured  Handle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Silver
1st century A.D
Pompeii
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属镜基本继承了伊特鲁里亚人和古希腊铜镜形式,公元元年前后,罗马人发展出自己大型方镜、圆镜等铜镜。我们眼前的这件银镜的背部仍然残剩铸造时的气孔,而并沒有全部打磨掉,可能因为银子贵重打磨掉会影响重量。在那个时期,纯金银镜因为直接可当货币,往往一般出土后大多被融掉重铸,因此这枚银镜能够保留下来十分不易。这件银制镜子钮头手柄上装饰有狮首,后侧饰有棕榈叶花和珠链的带状纹饰,边缘带有金色痕迹。狮子象征着力量、勇气和权威;棕榈叶在古罗马时期象征着胜利和荣誉;而珠链则是奢华品的象征;镜子上的金色痕迹则表明了镜子曾经进行过镀金或鎏金处理。这些纹饰无不彰显着物主显赫的社会地位。



神话人物纹刮身板Pair of Strigils with Deities 
青铜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Bronz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对青铜刮身板出土于庞贝遗址。刮身板,也被称为擦身刀或挠痒器,是古罗马人进行个人卫生的重要工具,在没有现代洗浴设备的时代,人们使用橄榄油和细沙涂抹身体后,刮身板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刮去身上的污垢、油脂和汗水,保持身体的清洁。也侧面印证了罗马帝国时期对个人健康卫生的重视。
刮身板的材质和装饰可以反映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普通的刮身板可能由青铜制成,而富裕的人则可能使用银或锡等更贵重的材料制作,上面甚至有精美的装饰。正如出土的这对装饰有希尔库勒斯(Hercules)和帕莱斯特里塔(Palaistrita)的雕像所示,古罗马的刮身板有时也可能承载着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意义。



公羊头形执柄温泉盘Patera for Thermal Use with Grooved Handle Featuring Head of Ram
青铜
公元1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Bronz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这件青铜温泉盘,以公羊头为设计元素的把手将公羊头的形象融入其中,既增加了盘的艺术性,又方便使用者把握。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对于洗浴文化的独特追求。这件青铜公羊头状把手的温泉盘是当时人们在浴场中使用的器具之一,它用于盛放热水或温泉水。
在罗马帝国时期,洗浴不仅是个人清洁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和休闲娱乐方式。公共浴场在罗马城市中随处可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些浴场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与他人交流,甚至进行商业和政治活动。



书写工具静物画Still Life with Instrumentum Scriptorium
湿壁画
第四风格
绘制于公元一世纪
庞贝遗址出土
Fresco
Fourth Style
1st century A.D
Pompeii
罗马帝国时期最常用的书写材料是莎草纸和蜡板。初学写字的学生使用蜡板。蜡板由木制或象牙制的边框构成,表面覆盖着蜡,在蜡上用尖笔进行书写,笔的另一端扁平,用来抹平字迹,以便于重复使用蜡板。当学生有能力书写时,便可以继续用羽毛笔和墨水在莎草纸上写字。



西勒诺斯像喷泉装饰Fountain Ornament Depicting Silenus Astride a Wineskin
青铜
公元1世纪
赫库兰尼姆遗址出土
Bronze
1st century A.D
Herculaneum
在古罗马的文化中,巴克斯或称为沿用古希腊旧称狄俄尼索斯狄奥尼索斯所为代表的酒神文化是罗马帝国时期一个无法绕开的文化话题,狄奥尼索斯同样被尊为葡萄酒之神,他象征着葡萄酒与丰收。对于丰收的盛大公开祭奠活动始于公元前5世纪,通常于雅典卫城的东部斜坡上举行。在祭奠活动上,人们载歌载舞,并从山羊皮袋或者双耳细颈椭圆土罐中倒出混合着草药的葡萄酒,通宵狂饮。达官贵人们还在家中设宴庆祝,一边饮葡萄酒,一边谈天说地,讨论着葡萄酒,乐在其中,这类家庭酒会上,主人们多用昂贵的酒杯盛装葡萄酒款待宾客,正如我们在“艺术语言”及“宴饮”两个单元里所看到的那些酒杯,宾客们往往饮用掺水的葡萄酒,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文明的。作为酒神的好友与导师,西勒诺斯同样嗜酒如命。眼前的这一件喷泉雕像中它骑在身下的囊袋,推测为古希腊罗马常见的山羊皮袋酒囊。
西勒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山林之神,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养父和老师,同时也是森林诸神的领袖,他以嗜酒常醉,知古察今,预言未来而著名。
纸莎草别墅是赫库兰尼姆古城中最雄伟壮观的豪宅,18世纪经考古挖掘被发现。这里不仅出土了数百件包括马赛克、大理石和青铜雕像等艺术作品,更拥有现今世界上仅存的一座古希腊——罗马文明时代图书馆。图书馆中藏有超过1,000个莎草纸卷轴,别墅名称也因此而来。


PR
HOME   209  208  207  206  205  204 
麥哥的神秘軟皮抄
HN: Mr. SkuLLAP
堂本光一♥中居正広♥張國榮
井上和彦♥関俊彦♥峰倉かずや
橘ケンチ♥土田哲也
雷探長的緝毒小隊
10 2024/11 12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偵探私藏鳥類圖鑒
尼古丁貼片 ・・・ 吾愛
無聊地射墻 ・・・ 日記
便攜放大鏡 ・・・ 反省
皮質小馬鞭 ・・・ 創作
加料黒咖啡 ・・・ 調劑
哈德森太太的茶壺
[09/28 Incancy]
[02/13 西皮君]
[02/13 西皮君]
[12/26 今井太太]
[04/23 路人]
冰箱中的新鮮住客
諮詢偵探的新客戶
無人租用的地下室
忍者ブログ [PR]